他为人谦和,平日里教书育人,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。但是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后,人们才知道平凡背后有更多的不平凡。毕业时,放着城市里的工作不争取,主动要求到乡村小学当教师……有“升迁”机会,却不到县城里当官,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20年……在艰苦的条件下,搞教育改革,不断探索求新,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……他就是南京市江浦县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。从教20年来,杨瑞清始终以陶行知先生“为一大事来,做一大事去”的精神激励自己,成为“陶子之后,亿万陶子”中突出的一位,被人们誉为新时代“陶行知式”的乡村教师。不久前,他在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评选中,荣登榜首,受到李岚清同志的称赞,并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师德报告团到全国巡回报告。
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支撑,不能没有激情相伴。在两次人生重大选择面前,杨瑞清始终抹不去自己的“农”字情结,心灵的天平总是倾向农村、倾向农民。
1981年,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“文革”后的首批毕业生,杨瑞清面临着人生的首次选择:进城还是回乡。
临近毕业之际,一份立志发扬“晓庄精神”,志愿到偏僻农村办学的志愿书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递交志愿书的就是平时沉默寡言的杨瑞清。
带着满腔热情,杨瑞清来到了江浦县五里村小学。当时的五里村小学就象电影《凤凰琴》中的山村学校一样——“黑屋子,土台子,里面坐着泥孩子。”由于教学质量不好,农民纷纷把孩子转到别的小学。村民们看到分来一个满脸稚气的学生仔,露出了失望的神情,村干部也背地里猜测这个小年青能成什么事?!
杨瑞清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投入到教学之中。他接手的是被称为“二年级万岁”的差班,38名学生竟然有20人留过级。杨瑞清把这个班命名为“行知实验班”,暗下决心,一定要实践陶行知“爱满天下”的思想,不让一个孩子失学,不让一个孩子掉队。
开学了,一个叫徐玲的孩子还没来。当天,杨瑞清就去找家长。孩子的父亲冷冷地说: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,还是在家里放鹅吧。家长的工作一时做不下来,杨瑞清又换了一个办法。每天放学后,他就赶到徐玲家,一边陪她放鹅,一边把当天的功课教给她。碰上这么一个“顶真”的老师,徐玲的家长终于过意不去了,在休学一个月后,徐玲又回到了课堂。
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弟弟、小妹妹,总是报以无限的耐心、无比的爱心,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,杨瑞清给了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。班上有个学生叫余厚平,家里生活困难,留过两次级,自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,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。杨瑞清掏钱帮他交学费、买文具,还让余厚平和自己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。一年后,余厚平语数考试都得了满分,人也变得活泼自信开朗多了。杨瑞清所带班上所有的留级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,顺利升入二年级。
杨瑞清的行动,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。看到村小学的巨大变化,淳朴的农民被感动了,他们拿出农村改革后积攒的第一笔钱,全村集资7万多元建了新校舍。学校的面貌变了,教学质量提高了,不少原来转学的孩子又纷纷转回来。
正当杨瑞清的教学有所成就,热情获得理解,准备再接再厉大干一场的时候,他的人生又面临着第二次选择。1983年5月,他接到了任命他为团县委副书记的调令。带着困惑和矛盾的心理,杨瑞清服从了组织的调动。
虽然身在县城,他的心里还是牵挂着孩子们,还是丢不掉对农民的誓言、对孩子们的承诺,告别班会上一个个哭成了泪人的孩子的小脸常常浮现在眼前。
1983年7月1日,杨瑞清赶回五里小学,把妈妈接来,并邀请了几个农民朋友,为自己过一个20岁的生日。对着烛光,杨瑞清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心声:我要回来,我一定要回来!
听说杨瑞清不想当“官”,却要重回村小学当教师,不少人大惑不解:你杨瑞清放着光明灿烂的仕途不走,放着热热闹闹的县城不住,偏偏要回农村当清贫的乡村教师,这不是“傻瓜”吗?杨瑞清说,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:“傻瓜种瓜,种出傻瓜;唯有傻瓜,救得中华”,我愿意做这样的“傻瓜”,铁了心当一辈子乡村教师。
他用书面和口头形式,反复向领导提出了重回五里小学的请求。终于,杨瑞清义无反顾的决心感动了领导,他又重新回到五里小学教书,去实践行知教育思想。
1985年元月,五里小学更名为五里行知小学,林散之为学校题写了校名。在杨瑞清的影响下,一批有志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来到了五里。村民们办教育的热情再一次高涨起来,又一次集资10多万元,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。这期间,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来到行知小学考察。
人生的奉献方式是“爱”,创造的方式是“学会爱”。热爱孩子、赏识孩子,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,“让农村的孩子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”是杨瑞清始终不渝的追求。
爱孩子,重要的是学会爱。在杨瑞清看来,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就是对孩子最真的爱。留级率高历来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。留级使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受挫。杨瑞清暗下决心,一定要关上留级这道门,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,让行知小学不再有留级生。
杨瑞清决定在全市率先搞不留级实验。请教专家,查找资料,潜心研究,并提出了“学会赏识,扬长补短,促进迁移”的赏识教育思路。
在杨瑞清眼里,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,要改变现在农村教育仅仅是扫盲教育、升学教育的观念,让教师当教书的主人,学生当学习的主人,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教书、学习。他常对教师说,让孩子们快乐、自信,等于给了他们一个西瓜;仅仅忙于考试分数,只能给孩子们一粒芝麻。
有一个叫朱仁洲的学生,做事吊二郎当,学习马马虎虎,成绩单上挂满了“红灯”,家长伤透了脑筋,几次找到学校要求让孩子留一级。杨瑞清在说服家长后,仔细观察朱仁洲的言行,发现他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,就让他担任美术组长,并为他在全校办画展。在杨瑞清的引导下,朱仁洲的自信心一点点地恢复了,成绩也随着自信心跟了上来,不仅没有留级,还顺利上了中学,后来还凭美术特长考上了西安轻工学院工业设计系。
从1986年第一个不留级实验班开始,行知小学再也没有出现一个留级生。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“八五”重点课题,并获得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。
从不留级实验中,杨瑞清越来越感觉到赏识教育的重要。他开始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:你想让孩子朝哪个方向发展,就在哪里寻找甚至制造优点、闪光点,加以激励和引导,让孩子充满自信,把求知当成世间最大的快乐,在“我是好孩子”的心态中觉醒,从而不断迈向成功。
学校专门印制了“优点卡”,由老师以第一人称对孩子们的细小优点进行表扬,并签名。杨瑞清在每周的全校晨会上加以宣读。
一个叫刘凡的孩子,散漫、顽皮,连父母对他都失去了信心。一次,杨瑞清在晨会上宣读了刘凡班主任写的一份优点卡。当刘凡在全校师生热烈的掌声中,从杨瑞清的手中接过这份优点卡时,他幼小的心灵被震撼了。不久,杨瑞清又推荐他到南京参加“文明工程电脑教室”捐赠仪式,并且和张桃林副市长合影,照片登在了《南京日报》上。在杨瑞清的悉心浇灌下,自信的萌芽开始在小刘凡的心中生长。
杨瑞清还把全员管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。在五里小学,学生人人当组长,轮流当班委。
通过全员管理,孩子们得到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和机会,在参与班组管理的实践中提升了自信心、自尊心和关心他人、服务他人的意识,使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。
不少中学的老师明显地感到,和别的小学的学生比,五里小学的学生自信、开朗、活泼、大方、动手能力强,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,在升入中学后后劲十足。很多学生家长也说,杨老师的赏识教育不仅使我们的孩子像换了一个人,也改变了我们家长的观念,让我们相信,农村的孩子并不笨,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。
“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,教学做合一”。杨瑞清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“生活教育”的思想,顺应时代潮流,走出学校,服务农民;走出农村,服务社会,初步探索了一条“乡村大教育”的路子。
在杨瑞清和老师们的引导下,学生们自觉地读课外书、做家务、绘画、制作、写日记,学习热情高涨。杨瑞清说,陶行知先生提倡“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,教学做合一”,我要实践这一思想,在孩子们身上实施“生活教育”,使农村的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。
杨瑞清是“生活教育”的有心人,身边的一点一滴、一事一物都能成为教育孩子的生动教材。行知小学的校园里栽着8颗柿子树,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,伸手就能摸到的柿子居然没有一个孩子摘,不少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。
杨瑞清说,这可是非一日之功。连续10多年来,每到金秋时节,杨瑞清和老师们带领孩子们采摘柿子,举办行知小学“柿子节”。在全校大会上,杨瑞清站在摆满一篮篮红灿灿的柿子面前对孩子们说,这不是一般的果实,它是“劳动之果”,是全校师生劳动的结晶;它是“智慧之果”,同学们围绕8棵柿子树观察思考、写日记、做数学题;它是“道德之果”,没有道德的自觉约束,大家就看不到这些丰收的果实;它是“艺术之果”,绿油油的叶子、红艳艳的果实妆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。现在,我要把这些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果实分给大家。孩子们不禁欢呼雀跃起来。
在杨瑞清看来,乡村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育孩子,还负有促进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神圣使命。在杨瑞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,行知小学先后开办了6个扫盲班、8期实用技术培训班、23个家长学校、1期夜高中,组织了2000多农民参加学习。
杨瑞清特别强调用家长学习班的形式教育农民。行知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共开办13个家长学习班,涉及500多个家庭1000多个年轻的父母,占学区青壮年人口的60%以上。
杨瑞清还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做乡村教育的“小先生”,即知即传,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一条纽带,使人人受教育,人人办教育,两代人互相促进,共同成长。数百名小先生在老师的指导下,把新事新风、计划生育、环境保护、港澳回归、海湾战争等话题从校园带进五里村的家家户户,乡村农舍里吹进了一股股清新的风。
在实施乡村大教育的过程中,杨瑞清坚持走“联合”之路。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及农民的支持,开办了实验农场,并使实验农场成为面向城市中小学生的“行知教育基地”。
基地办好了,学校也有了一些经费,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,“联合”的办学思路使行知小学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村级大教育的课题被确定为省级“九五”重点课题,行知小学也先后两次被评为“江苏省模范学校”。
生命的价值等于奉献量除以获取量,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崇高的价值。杨瑞清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和创造。
用“人淡如菊”来形容杨瑞清是再恰当不过了。
在杨瑞清获得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称号后,有人说,你功成名就了,趁这个机会换个岗位吧,别再窝在五里小学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2+3=5的一千次、一万次的重复里面,浪费在鼻涕邋遢、野气不懂事的农村孩子身上,这样太委屈自己了。杨瑞清却不这样认为,他说,我的付出,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!他有一个自己发明的人生价值的公式:人生价值=奉献量/获取量。他认为,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获取量,完全可以获得很大的商数,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。在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,他说,如果要我对自己再定位,那么我的选择仍然是“办行知小学,教农民孩子”。
对自己的生活条件,杨瑞清充满了感激和满足感。他有一个口头禅——“蛮好”。在他看来,有饭吃蛮好,有衣穿蛮好,有房住蛮好,有书教蛮好。杨瑞清刚到五里村的时候,住在芦席做隔墙的半间屋里,自己所拥有的只是一床一桌一水缸,外带一只小煤炉,自己买菜做饭,每天教书育人,依然其乐无穷。杨瑞清常说,作为教师的代表,我得到了许多的荣誉,心里是踏实的,但是作为一个个体,又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。我干乡村教师有“四个无比”:无比自豪、无比平淡、无比珍惜、无比快乐。
杨瑞清给自己设计了20字的个人成长要诀:躬于实践,勤于读书,善于交友,精于思考,乐于动笔。从来到行知小学的那一天,杨瑞清就开始写教育日记,在教育日记里有3个符号:△、□、○,分别代表一天所做的工作、学习摘抄和自己对乡村教育的思考。20年来,他写下了120多本500多万字的日记。这里记录了杨瑞清作为一个乡村教师的梦想与激情、快乐与艰辛。
在杨瑞清的带领下,一支热爱农村、热爱孩子、热爱事业的师德先进群体成长起来了。杨瑞清的学生刘明祥、滕衍文、张同华、余庭玲、陈道龙、吴平、聂付萍等一批青年教师带着对农村孩子的爱和对理想的追求,先后来到这所小小的乡村小学。
在杨瑞清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时候,国家也给了他许多荣誉:南京市十佳青年、江苏省十佳青年、全国教育系统劳模、全国师德先进个人、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……对此,杨瑞清却看得很淡。他说,我还是我,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。
执着是信念的指南针,是行为的永动机。杨瑞清在乡村教育的实践中,在自己的奉献道路上找到了生命的平衡点。如他所说:有人认为我失去了很多,却不知我也得到了许多。这些年,通过奉献社会,服务农村,我的自信心得到增强,能力也得到开发,价值得到了体现。
1989年杨瑞清与在农民夜校相识相恋的爱人结婚时,五里村的乡亲们给他送了一块匾,上面写着“农村教育之家”。杨瑞清始终把这作为自己得到的最高奖赏,时刻用它来激励自己。对自己20年的乡村教育生涯,杨瑞清无怨无悔;对未来,他则充满了希望。他曾经说,如果我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所走的前20年是“生根”,生下理想、事业、情感的“根”,那么后20年,我的人生目标是“生长”,长出一棵乡村教育的参天大树,真正成为一名乡村教育家。(调查组成员:陈梦娟、邱小凡、张建军)